永利官网是一所拥有60年办学历史的技术应用型高校。60年沐风栉雨,砥砺奋进,始终不改根植行业、为国育才的情怀。公共基础学院语文教研室主任陈卫炉的《大学语文》课,以立德树人为旨归,坚持挖掘和盘活《大学语文》课程的德育元素,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,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。
一、回应教育关切,凝练提出新时代《大学语文》课程培养目标/strong>
结合技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,深入研讨课程教学标准。结合课程思政要求,重新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,有机引入中国传统文化、当代世界人文思考等德育元素,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同,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。知识教育目标:主要包括语言文字、文史知识、文化文明常识和经典阅读四个方面。秉持“大语文”“人文语文”思想,力将前三者融入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赏析中,打通语文、文学与文化文明的表里关系,切实提升经典名篇的教育教学价值。能力培养目标:一是巩固和深化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阅读、交流的能力,提升书面、口头表达水平,同时培养学生阅读、鉴赏、分析、评价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能力。二是根据职业教育面向基层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方向,侧重学生交流能力、动手能力、创新能力、自学能力、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和培养。德育渗透目标: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,积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品质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、全面发展。
二、整合和提升思政元素,精心设计和确定语文教学内容/strong>
围绕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基于人才培养现状、定位,多方调研论证,将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相结合,凝练提出“文化自信”“家国情怀”“社会责任”“人文情怀”“敬畏生命”“工匠精神”“高尚情谊”“亲和自然”“应用写作”“实践创新”等十大课程思政主题元素,在教学内容上“一科多教”,在教学实践上紧扣第一、第二“两个课堂”,全面提升教学实效,全面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精神成人。
例如在“社会责任”主题,从屈原的《哀郢》到杜甫的《秋兴八首》,从李斯的《谏逐客书》到贾谊的《过秦论》,跨越历史长河,讲述爱国志士人生起伏,体会他们忧国忧民、感时伤世的情感,品味秦汉政论家以史为鉴的精彩论述,激励学生树立以正确的使命意识、忧患意识、担当意识为内核的社会责任感,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。在“人文情怀”主题,引导学生感悟真爱的力量,体会自觉追求美好精神世界的价值。《蒹葭》中可望不可即的“伊人”,可以理解为青年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追求。陆游、唐婉《钗头凤》,真情流露,自然天成,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坚贞。《春江花月夜》把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,汇成一个流光溢彩、浑然忘我的奇幻境界。仁者爱人,遇事则精益求精,这与高职院校倡导的“工匠精神”高度契合。在教学实践中,注重结合作者身世深挖“德育点”。比如赏析《将进酒》,其作者李白42岁诏书入京,写出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经典名句(德育点1:自信是成功的基石)。在京城,李白“天子呼来不上船”“高力士脱靴”“贵妃磨墨”。其才华、傲气与胆量令人折服(德育点2:真正的魅力来源于自身的才华,而非美貌、财富、地位、权势)。李白恃才傲物、因小人谗言被“赐金返还”(德育点3:当下处世哲学)。遍游祖国大好河山,留下瑰丽诗篇(德育点4:亲和自然,学会释压;官场不幸,诗家大幸)。
三、以“任务驱动、能力培养”为主线,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/strong>
主轴一:任务驱动。在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,培养学生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,提高学生探索创新意识。主轴二:能力培养。基于学生交流能力、动手能力、创新能力、自学能力、社会适应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,以“教学做”一体化设计为标准,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,以“做中学”为重点,以掌握听说读写的经验和能力为目标,融“教学做”为一体,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。
考核方式:一是过程性考核,占课程成绩55%。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,包括学习态度、出勤、课堂提问、能力训练项目或任务完成情况、成果展示等;二是终结性考核,占课程成绩30%。包括期末综合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及考试;三是能力证据,占课程成绩10%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活动,大力推行“双证”制。学生取得的普通话、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等级证书和参加演讲、辩论、写作及相关技能大赛的获奖证书均可作为学生能力证明,纳入课程成绩评定;四是实践拓展活动,占课程成绩5%。比如社会人文考察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、社会调研等。
技术应用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,《大学语文》可能是最容易挖掘、最容易渗透、最容易实操的公共课程之一。《大学语文》课程教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“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、种好责任田,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,形成协同效应”的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立足高职教育、职业能力教育、人文素质教育,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主体专业建设方向、大学生岗位能力发展和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,按照适应需求、面向人人要求,坚持“校本性”,注重“职业性”,突出“实用性”,强化“人文性”,实现“教育性”,培养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、创新创造精神和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。(供稿单位:公共基础学院)/p>/p>
/p>
/p>
/p>
/p>
/p>
/p>
/p>
/p>